来源:电子发烧友|
发表时间:2023-10-16
点击:3378
文章来源:微流控
透皮给药是一种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给药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进行全身给药,也可以用于局部给药。这种给药方式为患者提供了多种优势,如能够自我给药,避免药物被消化酶降解,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消除皮下注射引起的疼痛等,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然而,由于皮肤屏障角质层的存在,只有少量分子量小于500 Da的亲脂性药物分子能被皮肤吸收,吸收效率低至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已经采用了许多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和提高透皮给药效率,包括渗透增强剂、电泳、电穿孔、超声辅助技术和纳米颗粒的使用。在这些方法中,微针由于其独特的非侵入性、可自我给药、无痛和高药物运输效率的特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微针的概念最早于1952年提出,长度一般在150μm~ 1000 μm之间,可以穿过皮肤屏障,但直到1998年,乔治亚理工学院Prausnitz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等离子体蚀刻和微加工技术制造了微针,使皮肤穿透率提高了4个量级,微针才开始被用于经皮给药。另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是McAllister使用实心微针和空心微针经皮递送胰岛素和白蛋白,证明了微针在皮肤中递送生物大分子的可能性。目前,微针已被广泛用于多种药物的透皮给药,一些载药微针甚至已进入了临床试验。现已报道有多种材料可用于制备微针,如金属微针、陶瓷微针等,其中,聚合物微针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而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基于此,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团队在BMEMat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he progress of fabrication designs of polymeric microneedles and relate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在该综述中,作者系统总结了已被报道用于制备微针的各种聚合物材料,并且讨论了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优缺点及其制备的不同形状的微针。根据微针的不同形态,作者将聚合物微针分为一体式微针、两段式微针、壳核微针和箭头微针,并且举例说明了不同形态微针发挥的功能作用和它们相应的生物医学应用,包括癌症治疗、疫苗接种、胰岛素递送、各种皮肤病治疗、长效避孕以及生物传感检测等多个方向。
[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