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有材APP下载

新材料在线APP下载

寻材问料下载

开通会员

精彩推荐

会员享研报折扣价、看项目BP、约投资人、每日在通讯录加更多好友等特权

开通会员 查看会员特权

登录/注册

热门媒体号

热门企业号

将废旧塑料、废弃食用油等提炼成优质可再生持续原料,Neste助力化工企业摆脱石化资源依赖

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24-05-10

点击:20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循环经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021年,南非出台新规,要求从2023年1月1日起,南非使用的所有塑胶袋和塑胶平袋(包括进口塑胶袋)必须含有50%以上的可回收材料。


2022年11月底,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PPWD)的更新,作为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这份草案将要求包装生产商在未来几年中更多使用可回收塑料。该草案还要求到2030年欧盟市场上所有塑料包装中要含有至少30%的可回收成分,到2040年这一比例提升为65%。


而去年7月,欧盟最新修订的新版报废车辆指令(End-of-Life Vehicle,ELV)中也规定用于制造新车的塑料的25%必须来自回收利用,以及报废车辆中30%的塑料应回收利用。


可见循环经济已经在各行各业中逐步落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还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如何让再生材料拥有与原生材料同样的品质和稳定性,如何能够保持可持续地供应,如何能够更加便捷地与现有工艺相结合……


秉承着“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地球”的愿景,来自芬兰的Neste致力打造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向循环经济加速转型的解决方案。该公司成功地将废弃和残余的食用油和油脂等材料生产成可再生与可回收的塑料原料,并实现与传统化石原料相同的化学性能。



“2023年,Neste为客户减少室温气体排放达到1100万吨,在 2030 年之前,Neste计划每年为客户减少至少20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Neste可再生产品业务部高级副总裁宋嘉丽表示


Neste可再生产品业务部高级副总裁宋嘉丽


兼具“减碳需求”及“产品品质”的解决方案


1948年,为确保芬兰石油供应稳定,Neste带着使命诞生,成为一家炼油厂。1996年,Neste开始了转型之路,并首次申请了NEXBTL技术专利。据了解,该技术可将可再生原材料转化为聚合物和化学品的优质可再生原料。通过该技术生产更可持续原料的解决方案称为Neste RE™。


在CHINAPLAS 2024国际橡塑展现场,Neste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带着各类由Neste RE™生产的塑料制品隆重亮相。据宋嘉丽介绍,作为更可持续的原料解决方案,Neste RE™是既有助于在塑料生产中用生物基替代化石资源;又可助力减少各类不同用途的塑料碳足迹,对于难以回收的塑料废弃物也能实现有效利用。


“我们把低质的东西生产成非常高质量的产品。” 宋嘉丽说道,Neste可再生产品的年产能为550万吨,我们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商,主要产品为再生柴油、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聚合物和化学品的可再生原料。


“采用Neste的可再生原材料,客户无需改变现有的生产基础设施,即可生产出与原生材料质量相同的材料。” Neste可再⽣聚合物和化学品部价值链发展副总裁耶罗·范霍文(Jeroen Verhoeven)补充道。


Neste可再⽣聚合物和化学品部价值链发展副总裁

耶罗·范霍文(Jeroen Verhoeven)


据介绍,化工材料企业的研发与创新周期十分长,往往花费数十年,沉淀形成了独有的IP、设备。Neste RE™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客户可以保持其生产技术设施不变,随时可以将Neste RE™用于现有的生产工艺中。

另外,Neste RE™的可再生原材料的添加比例可以从1%-100%灵活调整。“化工行业需要遵守ISSC+欧洲认证标准,所以如果化工企业采用Neste RE™的解决方案,可以追溯到他们采用的可再生原材料的成分百分比。”

为了让客户采用Neste RE™后也能够平衡经济效益,Neste在分子级别当中,通过质量平衡的方法使其添加到最终的产品当中。


耶罗·范霍文举例道,比如汽车保险杠,采用了Neste RE™的解决方案,就可避免额外的碰撞测试,“采用Neste RE™解决方案做出来的原材料性能,通过质量平衡法的原理,和传统的化石原料基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是完全一样的。


质量平衡使得采用Neste RE™后,抵消了部分的成本问题。“另外,在成本方面,Neste的解决方案也已经将减碳的成本纳入其中,普通原油生产的产品是没有考虑减碳的成本的,所以其实这不是一个对等的比较。”耶罗·范霍文补充解释道。


值得一提的是,Neste的可再生原材料组合中,目前废物和残渣占Neste全球可再生原材料投入的92%。NESTE给到的数据显示,相较于使用传统化石原料,使用Neste RE™可再生原料,可减少全部生命期85%以上的碳足迹。


据了解,除了废弃油脂和废渣,Neste也在探索采用藻类、木屑、新型植物油、纤维素能源作物、电转液制成原材料,并还在不断探索扩大其原材料库,“我们将赋予更多废弃物新的生命。”宋嘉丽表示。


Neste独特的化学回收技术,可将塑料等废弃物变成宝贵的资源,将回收成分引入最终产品中,以此减少对原油的依赖。该化学回收技术可处理混合塑料、有色塑料和受污染塑料等难以回收的材料,与机械回收相辅相成,可减少焚化和填埋。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Neste的NEXBTL技术,可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聚合物和化学品,并可安全地用于各种行业,如包装、汽车、电子、医疗、建筑、个人和家庭护理等。


联合更多合作伙伴参与


Neste坚信,塑料与化工行业是能够做到彻底摆脱对化石资源依赖的。但目前来看,对于塑料而言,无论是生产还是废弃处理,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塑料生产方面,由于化石体系产业链成熟,价格更加便宜,是业界的主要选择。但由此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气候升温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在塑料废弃处理方面,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2019年,因管理不善和无人收集的塑料垃圾占22%,填埋的塑料垃圾占49%,焚化的占19%,回收利用的仅占9%。

数据来源:https://www.oecd.org/environment/plastic-pollution-is-growing-relentlessly-as-waste-management-and-recycling-fall-short.htm


而市场对塑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废弃塑料不当处理带来的气候问题,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矛盾。


“所幸的是,全球多个国家对此出台了监管措施。”耶罗•范霍文表示。


据了解,当下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产品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回收原材料,以符合各项即将出台的监管政策与自发环保倡议的要求,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包装相关的法规、欧盟的报废车辆(ELV)新指令,还有美国电子产品环境评估工具(EPEAT)中的相关标准等。



“业界要打造一些联合协作的方法,才能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耶罗•范霍文对新材料在线®表示,把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并不能靠一家公司“独挑大梁”,需要可持续发展价值链中每一个玩家齐心协力、紧密合作才能完成,达到1+1+1>3的效果,从原来的交易型合作关系变成战略上的亲密合作关系。


实际上,部分公司品牌已经成为在该技术领域的先行者,与Neste展开了合作。如聚碳酸酯和聚氨酯生产商科思创正在用可再生苯酚和苯替代部分化石原料,这些原料由Neste的合作伙伴北欧化工和SK geo centric使用Neste RE™生产而成。


三井化学和普瑞曼聚合物使用可再生的Neste RE™原料生产出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容器,在日本被用于一项称作Megloo的服务中,该服务旨在减少与外卖食品相关的塑料废弃物。



“日本饮料企业三得利计划到2030年,其使用的酒瓶、饮料瓶全面摆脱原油生产。理论上这可以通过多次化学回收的方法来实现,但必须得使用可再生的原料才能够打造循环的闭环,他们也与Neste展开合作以达到目标。” 耶罗•范霍文谈到。


在目前Neste的核心市场中,Neste RE™已成功应用于尿布、导液管、杯具、咖啡胶囊、食品包装、橡胶奶嘴和婴儿车等产品;还有各种汽车零部件。此外,在电子产品领域亦可见Neste的身影,如黏合剂、聚碳酸酯、ABS类型的环氧树脂都在采用Neste的先进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需求,Neste已经在新加坡、芬兰、荷兰、美国都设立了生产点。“我们正在扩大我们的生产和供应能力,通过加强整个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更多的石化企业能够加入进来。”

“中国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市场,2021年开始Neste已经有员工在中国服务。此次借由CHINAPLAS这样的行业盛典,首次面向中国媒体进行宣传,我们非常愿意加强与中国、与亚太地区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本地塑料行业转型。” 宋嘉丽最后表示。


如果您对Neste公司的聚合物和化学品解决方案感兴趣,或想要进一步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Terrence Tan

(terrence.tan@neste.com)。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资料,我司对所引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2、本文未经许可,不得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100大潜力材料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网客服微信号:suxueer0823。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内容仅读者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网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时处理。

本网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点击咨询

客服

下载APP

公众号

让客服与您联系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让客服为您提供专属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