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25-04-03
点击:328
第三代半导体(以SiC、GaN为核心)在新能源革命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一场从技术攻坚到市场爆发的“临界点跃迁”。尽管宏观经济承压,这一赛道却以超40%的复合增长率逆势狂飙,尤其是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年内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少见的增长极。
国际巨头加速技术迭代,国内企业在器件研发与产业链整合中取得突破,推动车规级产品与高频应用发展。通过材料创新与产能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正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新引擎。本次慕尼黑上海电子展(4.15-17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半导体展区将集中展示半导体行业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成果,同期举办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与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也将邀请来自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企业行业专家,深度解析第三代半导体在高压高频场景下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机遇。
01 千亿市场重构全球半导体格局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SiC与GaN凭借高频、高功率、低损耗的特性,成为支撑 800V 高压平台、车规级快充及数据中心能效升级的核心材料。据集邦咨询预测,2026 年碳化硅功率元件市场规模将达 53.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35%;而2024年全球氮化镓半导体器件市场规模达16.8亿美元,预计在2024-2029年预测期内将以21.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在消费电子领域,GaN 技术已形成主导地位。手机端已实现240W超高功率快充,主流旗舰机型普遍标配 120W 以上 GaN充电器,功率密度达1.03W/cc,充电效率提升至 98%。在车载应用端,100V GaN 器件凭借低导通电阻特性,使11kW 以下车载充电器(OBC)的转换效率突破 98%,单台车续航提升可达50公里。与之相对,SiC 则在高压场景中持续突破,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800V高压平台加速 SiC 渗透,SiC模块也已应用于1000kW级兆瓦闪充设备,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超快充体验,推动充电桩市场向液冷超充技术迭代。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精细化产能布局与技术创新实现联动。意法半导体(展位号:N5.601)与三安光电联合投建的重庆8英寸SiC晶圆厂实现规模化量产;天科合达通过 6 英寸超薄衬底技术及产能扩张,协同产业链伙伴支撑主驱逆变器产能逐步提升。同时,产能军备竞赛已形成差异化路径:国际巨头聚焦8英寸技术代际跨越,英飞凌(展位号:N5.501)斥资20亿欧元扩建马来西亚GaN-on-Si产线,VIS代工厂的650V GaN-on-QST技术产能利用率突破80%;本土企业则构建垂直整合生态体系,如无锡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设立120亿元专项基金,吸引华润微、士兰微(展位号:N4.705)等企业入驻,形成从设计、外延到制造的全链条布局。
纵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态,衬底生长与外延质量控制被认为是技术制胜的核心,但功率器件的作用同样重要,正是其实现了材料优异特性到终端应用的转化。因此,国际国内各大厂商也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成果。
02 SiC MOSFET的技术革命与性能突围
作为核心器件的SiC MOSFET正在以性能迭代推动着电力电子系统的革新。凭借高耐压、低损耗和耐高温等特性,SiC MOSFET为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高压高频场景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SiC MOSFET可将主驱逆变器效率提升至99%,续航增加5%-10%,同时适配800V高压平台,推动350kW超充技术普及。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中,其高频特性可减少无源器件体积,系统效率提升1%-2%,为清洁能源系统提供关键器件支撑。
国际半导体龙头企业加速推进SiC MOSFET技术迭代。意法半导体(展位号:N5.601)于近期推出第四代STPOWER SiC MOSFET技术。在满足汽车和工业市场需求的同时,意法半导体还针对电动汽车电驱系统的关键部件逆变器特别优化了第四代技术。其新SiC MOSFET产品有750V和1200V两个电压等级,能够分别提高400V和800V电动汽车平台电驱逆变器的能效和性能。中型和紧凑车型是两个重要的汽车细分市场。
中国企业在SiC MOSFET领域也在实现多点突破。清纯半导体(展位号:N4.332)推出的SiC MOSFET,电阻为3.5mΩ,击穿电压不低于1600V。通过设计和工艺的改进,清纯半导体完成对芯片电流路径上高温分布电阻的优化,特别是沟道电阻与N型区电阻的折中设计,实现了优秀的电阻温度系数,175℃下芯片导通电阻仅为室温下电阻的1.5倍。
泰科天润(展位号:N4.521)则聚焦车规级产品的技术突围,其1200V/80mΩ SiC MOSFET阈值电压达3.5V,雪崩能量超1000mJ,击穿电压突破1500V,高温工况下导通损耗稳定性优于同类产品。针对主驱场景开发的1200V/15mΩ MOSFET已进入验证阶段,并规划650V至2000V全电压平台产品矩阵。
湖南三安(展位号:N5.344)则凭借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推出多款产品。针对工业级市场,湖南三安的1200V20mΩ/32mΩ/75mΩ,650V27mΩ/50mΩ及1700V 1Ω SiC MOSFET已实现量产;面向车规级市场,车载充电机、空调压缩机用SiC MOSFET也实现小批量出货,主驱逆变器用SiC MOSFET已在重点新能源汽车客户处导入可靠性验证。
纵观全球SiC MOSFET产业格局,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正推动行业进入加速渗透期。随着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普及(2025年渗透率有望超50%)和光伏储能装机量激增(2025年有望超200GW),SiC MOSFET的高频、高效特性将驱动电力电子系统向轻量化、高密度方向演进。
03 GaN功率器件的性能跃升与应用扩张
近年来,GaN功率器件通过材料体系创新、器件结构优化与先进工艺集成,实现了关键性能指标的跨越式发展。各大企业相继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集成封装技术方案,成功突破500kHz高频开关瓶颈,系统整体损耗降低达80%。通过引入双面散热封装架构,功率密度较传统方案提升20%以上,为新能源、AI算力等新兴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英飞凌(展位号:N5.501)近期发布了全新一代氮化镓产品CoolGaN G3和CoolGaN G5系列,采用英飞凌自主研发的高性能8英寸晶圆工艺制造,将氮化镓的应用范围扩大到40V至700V。CoolGaN G3系列覆盖60V、80V、100V和120V电压等级,以及40V双向开关(BDS)器件,主要面向电机驱动、电信、数据中心、太阳能和消费应用。CoolGaN G5系列基于GIT(Gate Injection Transistor,栅注入晶体管)技术推出新一代650V晶体管,以及基于G5的IPS驱动产品,适用于消费、数据中心、工业和太阳能领域的应用。
国内厂商同步加速技术突破。英诺赛科(展位号:N5.361)近期推出100V增强型GaN功率器件INN100EA035A,通过双面散热封装与优化设计,重新定义了电源系统的性能边界。INN100EA035A 采用Topside cooling En-FCLGA封装,为业界优质P2P Silicon MOS 100V氮化镓的量产产品,导通电阻极值为3.5mΩ,双面散热,且具有低导阻、低栅极电荷、低开关损耗以及零反向恢复电荷等特点,这一特性对于效率要求极高的AI和48V电源应用尤为重要。
镓未来公司(展位号:N5.644)推出了具备内部绝缘功能的新型封装功率氮化镓器件产品,内绝缘即封装体的散热基板与内部的功率芯片以及所有的外部管脚电气隔离。这一系列封装产品既保留了功率氮化镓器件可以提升系统功率转换效率的优势,又可以帮助客户简化系统散热设计节省成本,还实现了系统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可以满足车规级以及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工业级应用(比如光伏微逆、数据中心电源等)的需求。
随着GaN功率器件在开关频率、功率密度和系统效率等核心指标上持续突破,其应用版图已从消费电子快充快速延伸至新能源汽车(OBC功率密度达3.8kW/L)、智能光伏(系统效率突破99%)及AI算力基础设施等战略领域。据行业预测,受益于技术成熟度提升与规模化应用加速,全球GaN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突破百亿美元量级,形成覆盖材料制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到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咨询公司Yole预测,2029年全球SiC/GaN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其中电动汽车主驱逆变器、AI算力电源、智能电网将成为千亿级增量市场。这场由宽禁带材料引领的能源效率革命,正通过功率器件的系统级创新,重构全球半导体价值链的竞争格局。
04 总结
第三代半导体以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为核心,凭借高频、高功率、低损耗特性,正引领新能源革命与产业链变革。全球市场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SiC功率元件规模达53.3亿美元,GaN器件2024年达16.8亿美元。SiC在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光伏储能等领域突破显著,主驱逆变器效率提升至99%;GaN主导消费电子快充,实现240W超高功率与98%转换效率。国际巨头加速技术迭代,国内企业如清纯半导体、英诺赛科等在器件研发与产业链整合中取得突破,推动车规级产品与高频应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通过材料创新与产能布局,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新引擎。
【关于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作为全球电子行业的重要展会,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始终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本届展示面积将超10万平方米,汇聚近1,800 家展商,预计吸引80,000+专业观众,通过展览与论坛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交流合作平台。
更多信息:https://www.electronicachina.com.cn/
[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